固定资产盘亏的几大风险点,行政人员要重视 -【云呐资产物联服务平台】
动态资讯
DYNAMIC INFORMATION
全部动态>阅读文章
固定资产盘亏的几大风险点,行政人员要重视
云呐平台发布2025-07-09 14:254


在日常管理中,固定资产盘点往往被当作一件“例行公事”,一旦发现设备丢失或报废,就直接在表上勾选“盘亏”,然后交给财务做减账处理。很多行政人员觉得这是一种常规操作,似乎也不会造成重大损失。

但实际上,固定资产盘亏不仅仅是资产损耗问题,更是企业内部控制、责任落实、财税合规的关键节点。如果处理不当,很可能引发连锁风险,包括财务核算失真、税务稽查、审计扣分,甚至责任追溯。


一、盘亏原因不清,责任界定模糊

最常见的风险点:
盘亏发生后,往往只在台账中简单备注“设备遗失”或“实物缺失”,没有明确:

  • 何时丢失?

  • 何地丢失?

  • 谁最后保管?

  • 是否经过调拨或维修?

这种模糊处理,等于把责任人“自动放过”,一旦发生审计或上级核查,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很难给出合理解释。

防范建议:
在确认盘亏前,务必启动责任追溯流程,形成一份带签字的《固定资产盘亏情况说明》,把时间、地点、责任人、丢失原因明确到位,并归档留存。

二、处置手续不规范,账务风险累积

很多公司在盘亏确认后,直接在财务系统中做减账,却没有与资产管理系统同步更新,也没有正式的审批流。

这样处理的隐患有两个:

  1. 财务账、资产台账不一致,产生内控差异。

  2. 审计抽查时无法提供完备的批准记录。

一旦被认定“账实不符”,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准确性。

防范建议:

  • 所有盘亏必须先由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生成差异报表。

  • 审批流应包含:行政→部门负责人→财务→分管领导四级签字。

  • 审批完成后,财务和资产台账同步更新,确保一致。

三、盘亏与资产报废混淆

很多人把盘亏和报废当成同一件事,但二者性质完全不同:

报废
盘亏
有实物
无实物
通常因损坏或寿命到期
通常因丢失或管理疏漏
有实物可验收

无实物无法核验

防范建议:

  • 严格区分“盘亏”和“报废”审批路径。

  •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要有不同状态标识和差异说明。

四、盘亏频发,审计评估风险

如果一年内盘亏发生次数过多,尤其是价值较高的设备,审计机构很可能认定:

  • 内部管理薄弱

  • 资产安全缺乏有效保障

  • 责任落实机制缺失

一旦被出具审计意见,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、评级和财务报告。

防范建议:

  • 每年形成盘亏情况统计表,定期通报给管理层。

  • 对频繁盘亏的部门重点跟进责任制度。

五、税务风险:折旧和进项税抵扣

很多行政人员忽略一个细节:盘亏资产如果已经计提折旧或抵扣进项税,税务局有权要求补缴或调整账务

尤其是大额设备,一旦认定资产处置不合规,会被要求:

  • 补缴企业所得税

  • 调整增值税抵扣

  • 出具整改说明

防范建议:

  •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要保留完整折旧记录。

  • 盘亏资产应生成《盘亏财税处理表》,逐条核对处理方式。

六、责任落实不到位,人为损失“隐性化”

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,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盘亏

  • 随意调拨未登记

  • 长期借用遗失

  • 管理疏忽导致丢失

一旦缺乏责任核查机制,久而久之就会让盘亏成为一种“无后果的习惯”,潜在损失成倍放大。

防范建议:

  • 固定资产盘亏必须与责任人绩效挂钩。

  • 丢失设备超过一定金额,要启动内部问责流程。

七、如何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降低盘亏风险?

无论资产规模多小,只要采用规范的系统+流程+证据链,都能大幅降低盘亏风险:

差异预警:自动生成盘点差异报表,实时预警。
责任追溯:设备全生命周期记录,从采购到盘点都有责任人信息。
审批留痕:盘亏审批流程线上流转,签字留档。
折旧核算:自动计算报废/盘亏折旧分摊,避免税务风险。
归档证据:一键导出差异分析及处理记录,应对审计稽查。

对于预算有限的小微企业,也有低成本的SaaS版本,功能简化但闭环完整,足够满足合规要求。

盘亏不是小事,细节决定风控

固定资产盘亏看似是一件小事,但一旦频繁或处理失当,带来的财务和管理风险都远超想象。
对行政人员来说,最重要的不是“把数据填上”,而是建立一套清晰、完整、可追溯的盘亏流程

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 点我提交申请

友情链接: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| 工单管理系统 | 运维管理系统 | 数字孪生 | ITSS工具 | 动环监控系统
Copyright©2024 浙ICP备2024135582号    杭州鑫云呐系统科技有限公司 版权所有